《问苍茫》滇军将领邓泰中、杨蓁为什么要反唐继尧
- 2025-03-10 15:42:52
- 39
革命历史大戏《问苍茫》所反映的大革命时期,蕴藏丰富的历史内容。
众所周知,邓泰中、杨蓁是“云南王”唐继尧亲信的滇军将领。1920年滇军与四川军阀处于混战的关键时刻,唐继尧派遣邓、杨率领两个纵队入川增援,并行监督之意。不料年底,此二人却在滇黔边境积极联络返滇倒唐,并最终在次年二月兵临昆明城下,唐继尧下台出逃。
为什么这两个亲信却坚定反唐呢,本文带您回顾这一段历史。

邓泰中
邓泰中、杨蓁曾是昆明城“焦不离孟、孟不离焦”的好兄弟
早年邓泰中、杨蓁同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,参与同盟会秘密革命活动,结为金兰兄弟;
1911年云南“重九”起义打响后,邓泰中、杨蓁一人手端两把德国盒子,紧跟在起义军领袖蔡锷左右,贴身护卫。
1914年,邓泰中、杨蓁均在滇军任团长,两人关系非常亲密,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。据回忆,二人曾应黄毓成之请,酒后一起基于义愤赴昆明警察厅索要反袁革命党四人,从昆明送出河口。
1915年护国战争前,滇军军官积极策划反袁,二人均是核心人物。后公推邓泰中、杨蓁、黄毓成面见唐继尧,通过把手枪砸在桌子上逼唐反袁,唐继尧终于表态同意反袁。
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前,邓泰中、杨蓁率领所部先期以“剿匪”之名出发,抵达川滇边境。云南宣布独立后,所部分别编为护国第一军第一梯团第一、第二支队,作为左翼军,以突袭方式攻占叙府(今宜宾),打响了反袁第一枪。
1920年5月,唐继尧为了控制四川,不顾众多入川滇军将领的劝阻,极力排挤不愿意听他任意摆布的四川督军熊克武,以“阻挠北伐”为由,发动了“倒熊战争”。6月,从云南派出两个纵队入川增援,邓泰中任靖国联军第一纵队指挥官,杨蓁任第二纵队指挥官,二人再度联袂出征。
杨蓁
同时,二人又都是唐继尧信任的心腹
其中邓泰中更是唐继尧的表弟,都是云南会泽人。辛亥革命后,邓泰中随唐继尧入黔平乱。1913年冬,唐继尧调滇主政,邓泰中随之返滇,继任团长军职。
1914年时,邓泰中任滇军步兵一团团长,杨蓁任步兵七团团长,当时滇军6个步兵团,此两团常驻昆明,掌握省城卫戍。可见唐继尧对二人的信任。
1915年,邓泰中、杨蓁二人与黄毓成通过把手枪砸在桌子上逼唐反袁,事后唐继尧并未见责,反而委以重任,更可见其关系亲密程度。
1915年底,唐继尧还曾派邓泰中作为其代表前往云南边境迎接李烈钧、蔡锷,可见邓泰中作为唐心腹地位亦为外界所公认。
护国战争中,杨蓁率部转战泸州,隶属护国第一军总司令蔡锷麾下。但不久就在战守问题上与蔡锷意见不一吵翻,奉命回滇休整。回到昆明后,唐继尧照样重用,战后被唐继尧授少将军衔。1917年护法战争爆发,唐先后任命其为靖国联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,靖国联军重庆行营参谋长,晋级陆军中将。虽不久与唐继尧发生争议后被免职,调任云南督军公署谘议处处长,但职级不变,仍是中将。
而邓泰中则在护国战争后晋升旅长。护法战争爆发,所部第二梯团被扩编为混成旅。护法期间,邓还曾多次被唐继尧派遣与各派势力联络。
赴日见学,受到“五四”新思潮的影响
1918年,唐继尧为了培养骨干人才,为进一步扩大滇系势力做准备,计划派遣两批将校赴日见学,为期两年。日方给予他们日军中尉待遇,允许携带眷属和勤务人员。
初期计划中,很多实权将领都在其列,如第一期有唐继虞、朱培德、杨希闵,第二期有朱德、杨如轩等,但最终都未能成行。结果到1919年10月,实际共派遣了26名,当时任闲职的杨蓁职级最高(中将),其他大部分都是上校团长或者参军,最低为少校。
滇军将校赴日见学第一期名单
杨蓁赴日后分配在野炮兵第16联队,一直到1920年春才回国,在日本呆了整整两年。期间国内新文化运动兴起,“五四”运动爆发,杨蓁在日深受影响,返滇后即与邓泰中商议,主张革新云南军政。邓泰中虽未赴日见学,但多次往返香港、广州、上海等地,对新思潮也非常理解支持。二人一拍即合,因其在滇军中均有较高地位,遂成为云南滇军中支持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,被当时报纸隐晦的称为“军界中之二号伟人”。
云南新文化运动及唐继尧废督
此时唐继尧借护法之名,靖国战争已经延续多年,云南社会凋敝,萌生诸多问题。
在全国新文化运动影响下,云南当时也兴起新文化运动。受社会环境影响,革新云南军政成为其重要主张,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:军事上,反对唐继尧连年用兵,侵略邻省,弄得军阀混战,大损护国声光,主张实行废督裁兵;政治上,主张缩减军事费用,厉行禁烟(鸦片),兴办实业,推广教育,休养生息,与民更始。
此时,云南政界即有所谓“开放主义”与“关门主义”两大派别。所谓开放主义派者,主张继续以护法旗帜,武力进取四川,进而影响全国;而关门主义派者,则主张不问时事,闭关自治。邓泰中、杨蓁被认为是关门主义派领袖。
同时,为了唤起舆论支持,邓泰中、杨蓁还幕后支持创办《民觉日报》。
1920年6月1日,在社会呼吁下,唐继尧通电宣布废督裁兵,趋重民治。但同时仍担任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控制滇政,所谓“废小督而就大督”。
6月6日,云南各界人士召开国民大会,讨论实行民治的方法,以响应唐继尧的主张。邓泰中、杨蓁均到场发表演说。邓泰中在演说中提出:“今云南既废督裁兵,人民须要研究自觉自决。”《民觉日报》创办后,根据云南新文化运动革新军政各项主张,连日发表言论,同时反对唐继尧废小督而就大督。
此时唐继尧虽倡废督,却其实属于纵横捭阖之术,其意仍在扩张用兵。因此,随后就派邓泰中、杨蓁率领两个纵队入川增援。这让鼓吹民治精神、抱持“关门主义”的邓泰中、杨蓁等人大失所望。
在邓泰中、杨蓁带兵赴川后,《民觉日报》随后就被查封。而1920年10月滇军在泸州大败,不得不从四川退至滇黔边境的毕节、昭通一带集结,第一纵队更是被撤编,遂使得邓泰中、杨蓁痛定思痛,决意返滇倒唐。
返滇倒唐成功,却被迫离滇
1920年12月初,杨蓁、邓泰中与金汉鼎等其他滇军指挥官,在昭通秘密集会,酝酿返滇倒唐。会中决定迅速发动兵变,并举杨蓁出面劝靖国军第1军军长顾品珍回师昆明。
jbo竞博电竞1921年2月,倒唐军以杨蓁纵队在前,顾品珍率部随后,逼向昆明。此时省内滇军正出外镇压叶荃兵变,省城空虚。这下唐继尧手足无措,不得不在2月8号宣布下野逃离昆明。顾品珍率部9号回到昆明,就任滇军总司令,成为云南新的当政者。
此次返滇倒唐,总体看是两股政治力量联合的结果:一是长期在外征战的滇军不堪其苦,要求罢兵回师,代表人物是靖国第一军顾品珍、第二军金汉鼎、第八军叶荃;二是云南省内要求革新军政的政治力量,代表人物就是邓泰中、杨蓁。
1921年春,前排左一金汉鼎、左三朱德、左四范石生、后排左二杨蓁、左三邓泰中等同学在昆明合影
但随后云南政局显然并未出现气象一新的景象,反而成为各路军头“拳头比大小”的格局。
首先是邓泰中,因其部队在四川已经因大败而撤编,在云南新政局中成了个闲人,不得不在1921年当年就离开云南,到广东投奔孙中山去了。
随后1922年初唐继尧运筹东山再起,自广西向云南进军。顾品珍以北伐滇军总司令名义前往拒唐,命金汉鼎坐镇昆明,代滇军总司令。杨蓁自认在倒唐中贡献更大,对金汉鼎居此高位很不服气。顾品珍乃密与金汉鼎羁押之,后“护送”出境,到达广州,投奔孙中山。
邓泰中、杨蓁二人自此从滇军高级将领的位置上跌落下来,再也没有回过云南,在广东革命政府中也就是两个高级参谋人员罢了。
最后的悬念
1925年3月,杨蓁的另外一位金兰挚友范石生,率部以“定滇军”名义赴广西与唐继尧滇军作战,并希望借机打回云南。杨蓁此时赶到军中相助,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,平时二人行军住宿都在一起,有很多机会讨论“返滇后重整河山”的图景。
此时范石生坚定拥护中山先生,支持北伐的政治主张,与杨蓁抱持的云南“关门主义”政治倾向并不一致。
此后6月,杨蓁疑因整顿军纪与下属发生冲突被害,而当时范石生就在现场而未能制止。这是否与当时二者的政治立场冲突有关,使得范石生没有尽全力制止,恐怕只有范本人心里才清楚了。